东吴大学是美国监理会于1901年在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特的教育机构,东吴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本文主要探讨葛赉恩任期中的东吴大学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期为当前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余活动丰富多彩
东吴大学经过第一任校长十年经营,到葛赉恩任期,学校各方面日益成熟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吴大学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分为课余学术活动、课余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与服务等。
1.课余学术活动
面对国立学校的强力竞争,东吴大学重视学生学习,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学术为特色的各种组织、团体、机构和活动也就应运而生。
在校务部的支持下,1921 年秋,东吴大学组织了“东吴学会”。学会宗旨有三条:(一)实地调查以补助功课的不足,(二)收集正确的报告以补调查的不足,(三)编辑丛书作实地研究的根据。学会组织设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宗教学、生物学、理化学、地质学、算学八部。各部都有规定的会章和研究宗旨,如社会学部的宗旨是研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并且实地调查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种种状况。”理化部的宗旨就是“研究物理化学” ,讨论诸如“建造苏州自来水厂的经济方法” 、“析光的现象”等问题。各部都是奋力猛进,互相争胜。
学校经济学会曾组织会员调查苏南各地的工业现状,在20世纪20、30年代,不少师生写出了相当有水平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如尤敦信的《中国桐油工业之调查》,汪葆熙的《中国黄丝业之危机》,刘思荣的《中国近年丝织物外销衰弱的原因及其对策》,张树声的《无锡去后推原中国之失败与落伍》等。
学校注重学生的口才思辨能力的培养,东吴大学学生于1908年就已成立了两个辩论会团体:丽泽会和竞智会,两个组织互不统属,各自吸收成员,以“养成利辨之才为宗旨”。先是两会之间进行辩论,1913年,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提议在东吴和圣约翰大学之间举行一年一度的辩论赛,一度成为东吴大学学生活动中的重要节目。两校共进行了七场比赛,东吴大学赢得前三次和最后一次。1921 冬,东吴大学辩论会改组,又建立了正名会、明强会、昌言辩论会、立诚会,各树一帜,各会都有明确目的、宗旨,还阐明了组织系统,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发学生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思考,而且使学生养成了遵守规则、按章办事的习惯。
学生成立了以提倡美学为宗旨的孋则会,其中分为四科:书、画、音韵、雕刻,会员选一二科月交成绩,每学期举行展览会一次,名人演讲数次。
学生会还主办了《东吴学报》,东吴学报社由“同学会教职员及在校学生三团体各举代表,推选职员”组成,具体编辑人员以学生为主,知名教师任顾问,由校学生会负责人出版发行,直至1933 年才改为学校承办。
2.文体活动
注重文体活动,是东吴大学的一大特色。其中文艺社团有东吴剧社、音乐会等。针对当时戏剧界大多演些才子佳人的低俗戏剧,东吴剧社提倡“有艺术价值之戏剧”,演具有现代含义和内容的剧目,如:《什么是解放》《好买卖》《残余的照片》《巾帼剑》等。音乐会分两类,一为军乐器,一为旧时之雅乐,即景倕会,专门研究国乐。此外还有唱诗社等。
东吴大学历来重视体育锻炼,认为“体育之功能与德育并重”,在学校创办之初,就发起兵式体操、运动体操,有专门的中西教习指导。并把体操列入课程表,作为四年毕业必要条件。除了这些,学校也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校最初一个全体大会组织就是健身会,宗旨是谋求全体同学的体育发展。由于东吴大学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关系,很多先进的体育用品和设备最先在学校里使用,由国外传入的体育竞赛项目也开始在学校里流行起来,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也多起来了,如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田径赛队等,每到下午四点钟散学后,总能在校园的操场上看见队员们运动的身影。
除了西方体育竞赛项目外,东吴大学还成立了技击部,其宗旨是“冀还我国魂,复我元气,孱弱种族,一变为雄武国民,盖非仅仅为保存国粹己也。”这是学生爱国主义与锻炼身体的结合。
此外,还有其他的体育组织,如兵操队、童子军等,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给学生以现代军事方面的训练和献身服务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公民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社会服务与实践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本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东吴大学学生在基督教青年会的主持下,于1911年为街区穷苦孩子开办了一所全日制义务小学———惠寒小学,免除学生一切费用。学校仅聘请一名专职教员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其他教员都由东吴大学学生在课余时间免费担任,他们为小学筹集募款,提供各种中国传统学校没教过的课程,并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在东吴大学学生的努力下,惠寒小学蒸蒸日上,更多的贫困子弟得到教育。
同时,东吴大学学生还创办义务夜校和暑期义务学校。1919年学生会成立后,将推广普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议题,经过议决,决定为贫困子弟和成年文盲创办一所义务夜校,为社会尽青年学生之力,并推举顾培庸为校长。他们将招收的学生按文化程度的高低分为甲、乙两班,每晚授课2小时。此外,他们还为校内外的仆役组织了工余夜校。
学校还发动学生暑假义务教育,为社会作贡献。其中1921年暑期义务教育最突出,这是学生自动发起并作了精心的准备,联络苏城各校一起活动。前期在校内还进行了演讲宣传,动员学生参与,并印刷两种空白表格,一是社会教育调查表,用来调查各地教育状况,二是义务学校报告单,用来填报义务学校的成绩,总之体现了学生会组织的充分准备。暑假中,学生们在江浙各地开办了19所义务学校,每天上午8时到11 时上课,教授国文、算术、修身、常识、习字、国画、音乐、体育、英文等,使得各地的贫困子弟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东吴大学的课外活动还有很多,如课外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社交活动等。这一时期,东吴学生的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学生运动。在五四运动及福州惨案中,东吴学生都以很高的热情参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感。作为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对学生的课外宗教教育从未放松。但随着教会学校的改革,学校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宗教组织也日渐失去宗教的特性。学校团体中最受舆论界赞许的是青年会,因为他不独在服务方面能发扬基督教的真精神,就是在办事上也处处显出和衷共济的诚意。这说明了它从纯粹的教会团体向社会性转化,对参加者的影响也有了社会性的一面。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东吴同门会,1919 年改为各地支会,以统一于总会,培养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校训、校歌与校园文化建设
教会大学有明确的精神目标上的追求,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比较重视。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余活动,还注重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形式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符合学校办学宗旨的人才。
校歌作为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校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激励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增强学校独有的群体观念、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吴大学有两首校歌,在葛赉恩任期中确定的一首校歌,以英文歌词为先,后配上中文歌词: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恁栏四望虎疁金鸡一例眼球笼。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东吴。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副歌)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春华利实声教暨寰中。
从中我们可看出东吴大学校歌歌词雄壮有力,气势恢宏,很有气魄。同时也包含了东吴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和精神追求,第一句描述的是大学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第二句讲的是东吴同门之谊,第三句讲的是东吴校友遍天下,共同推广教育的志向。副歌体现了东吴人的自豪感和推广宗教教育的责任感。在唱诵校歌的同时,东吴学子油然而生庄严肃穆和激励的情感。
校训是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被誉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明珠。东吴大学校训是“Unto A Full Grown Man” (“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体现了东吴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一个具有全面文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养成基督教式的“完全之人格”,这也是基督教教育的宗旨。
东吴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更多地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各种活动和组织,教育学生求善求真求美,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学校里教给学生的不是某项专门的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全面文化素养的提升。反映在课程设置中就是“通才教育”,中西文化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在校园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创办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实地调查与社会服务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献身服务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和谐相处。
同时,作为一所国外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东吴大学校园文化体现了一种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其中最明显的是校历安排中,每年的10月20日,纪念孔夫子的诞辰,给学生放假,此外,在圣诞节这天,校园里有各种圣诞节的装饰品,师生举办圣诞联谊活动,使人犹如在国外的大学。这些节假日的安排,并行不悖,学生乐在其中。
每学期,学校还邀请名家学者来校演讲作报告,其中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博士、美国爱迪先生、丁立美传道师、金陵神学校校长、甘路得博士、范子美先生、赵紫辰先生等都曾来校演讲,在大师的熏陶下,东吴学生眼界开阔,知识得到长进。
三、小结
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东吴大学对学生及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通过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办学理念与思想深深渗透其中。在葛赉恩任期内,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校训、校歌等熏陶,形成了一个中西文化合璧、学术氛围浓厚、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活泼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通盘考虑,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东吴大学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摘自《苏州大学校史研究文选》 作者:张燕